箬竹(學(xué)名:Indocalamus tessellatus (Munro) Keng f.):禾本科、箬竹屬植物,竿高可達(dá)2米,最大直徑7.5毫米;一般為綠色,竿下部者較窄,竿上部者稍寬,小枝2-4葉;葉鞘緊密抱竿,無葉耳;葉截形;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,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先端長尖,基部楔形,下表面灰綠色,密被貼伏的短柔毛或無毛,葉緣生有細(xì)鋸齒。未成熟者圓錐花序,小穗綠色帶紫,花藥黃色;子房和鱗被未見。4-5月筍期,6-7月開花。
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、衢縣和湖南零陵陽明山。生于山坡路旁。海拔300-1400米。
該種是Wm. Munro取自中國出口的茶葉簍子中的竹葉而定名發(fā)表的,該種葉片大型,多用以襯墊茶簍或裝作各種防雨用品,亦可包裹粽子。
灌木狀或小灌木狀類。[3] 竿高0.75-2米,直徑4-7.5毫米;節(jié)間長約25厘米,最長者可達(dá)32厘米,圓筒形,在分枝一側(cè)的基部微扁,一般為綠色,竿壁厚2.5-4毫米;節(jié)較平坦;竿環(huán)較籜環(huán)略隆起,節(jié)下方有紅棕色貼竿的毛環(huán)。
籜鞘長于節(jié)間,上部寬松抱竿,無毛,下部緊密抱竿,密被紫褐色伏貼疣基刺毛,具縱肋;籜耳無;籜舌厚膜質(zhì),截形,高1-2毫米,背部有棕色伏貼微毛;籜片大小多變化,窄披針形,竿下部者較窄,竿上部者稍寬,易落。小枝具2-4葉;葉鞘緊密抱竿,有縱肋,背面無毛或被微毛;無葉耳;葉舌高1-4毫米,截形;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,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20-46厘米,寬4-10.8厘米,先端長尖,基部楔形,下表面灰綠色,密被貼伏的短柔毛或無毛,中脈兩側(cè)或僅一側(cè)生有一條氈毛,次脈8-16對,小橫脈明顯,形成方格狀,葉緣生有細(xì)鋸齒。
圓錐花序(未成熟者)長10-14厘米,花序主軸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;小穗綠色帶紫,長2.3-2.5厘米,幾呈圓柱形,含5或6朵小花;小穗柄長5.5-5.8毫米;小穗軸節(jié)間長1-2毫米,被白色絨毛;穎3片,紙質(zhì),脈上具微毛,第一穎長5-7毫米,先端鈍,有5脈;第二穎長7-10.5毫米(包括先端長為1.4-2毫米的芒尖在內(nèi)),具7脈;第三穎長10-19毫米(包括先端長為2.3-2.7毫米的芒尖在內(nèi)),具9脈;第一外稃長11-13毫米(包括先端長為1.7-2.3毫米的芒尖在內(nèi)),背部具微毛,有11-13脈,基盤長0.5-1毫米,其上具白色髯毛;第一內(nèi)稃長約為外稃的1/3,背部有2脊,脊間生有白色微毛,先端有2齒和白色柔毛;花藥長約1.3毫米,黃色;子房和鱗被未見。筍期4-5月,花期6-7月。
具耳箬竹(I.auriculatus(H.R.Zhao et Y.L.Yang)Y.L.Yang)
稈高0.5-2.5m,徑0.2-0.7cm,節(jié)間長8-25cm,鮮時綠色微被白粉,具黃棕色疣基刺毛,尤以節(jié)下較密;籜環(huán)下具一圈灰白色或灰渴色污粉。稈籜墨綠色轉(zhuǎn)枯草色,背面被棕色刺毛;籜到鐮刀狀,具遂毛;籜舌微弱;籜葉直立,后外翻。葉片長25-30cm,寬3-6cm,背面中脈具部具毛。分布在中國四川省,生長于海拔1400-2400m。
髯毛箬竹
巴山箬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