蓍草(學(xué)名:Achillea sibirca)菊科蓍屬植物——高山蓍草(Achillea alpina L.)、歐蓍草(A. millefolium L.)和云南蓍草(A. wilsoniana Heim.) 的全草。夏秋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原產(chǎn)東亞、西伯利亞、日本及中國云南、四川、貴州、湖南西北部、湖北西部、河南西北部、山西南部、陜西中南部、甘肅東部。生于山坡草地或灌叢中。耐寒,喜溫暖、濕潤;陽光充足及半陰處皆可正常生長。不擇土壤, 但在排水良好、富含有機(jī)質(zhì)及石灰質(zhì)的砂壤土上生長良好。全草具有解毒消腫,止血,止痛的功能。
多年生草本,有短的根狀莖。莖直立,高35-100厘米,下部變無毛,中部以上被較密的長柔毛,不分枝或有時上部分枝,葉腋常有不育枝。葉無柄,下部葉在花期凋落,中部葉矩圓形,長4-6.5厘米,寬1-2厘米,二回羽狀全裂,一回裂片多數(shù),幾接近,橢圓狀披針形,長5-10毫米,寬2-4毫米,二回裂片少數(shù),下面的較大,披針形,有少數(shù)齒,上面的較短小,近無齒或有單齒,齒端具白色軟骨質(zhì)小尖頭,葉上面綠色,疏生柔毛和凹入的腺點,下面被較密的柔毛;葉軸寬約1.5毫米,全緣或上部裂片間有單齒。
頭狀花序多數(shù),集成復(fù)傘房花序;總苞寬鐘形或半球形,直徑4-6毫米;總苞片3層,覆瓦狀排列,外層短,卵狀披針形,長2.3毫米,寬約1.2毫米,頂端稍尖,中層卵狀橢圓形,長2.5毫米,寬約1.8毫米,內(nèi)層長橢圓形,長4毫米,寬約1.8毫米,頂端鈍或圓形,有褐色膜質(zhì)邊緣,中間綠色,有凸起的中肋,被長柔毛;
托片披針形,舟狀,長4.5毫米,具稍帶褐色的膜質(zhì)透明邊緣,背部稍帶綠色,被少數(shù)腺點,上部疏生長柔毛。邊花6-8朵;舌片白色,偶有淡粉紅色邊緣,長寬各約2.2毫米,頂端具深或淺的3齒,管部與舌片近等長,翅狀壓扁,具少數(shù)腺點;管狀花淡黃色或白色,長約3毫米,管部壓扁具腺點。瘦果矩圓狀楔形,長2.5毫米,寬約1.1毫米,具翅。花果期7-9月。
耐寒,喜溫暖、濕潤;陽光充足及半陰處皆可正常生長。不擇土壤,但在排水良好、富含有機(jī)質(zhì) 及石灰質(zhì) 的砂壤土上生長良好。生于向陽山坡草地、林緣、路旁及灌叢間。
化學(xué)成份:全草含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延胡索酸(fu-maric acid),α-呋喃甲酸(α-furoic acid),烏頭酸(aconitic acid)。
藥理作用
云南蓍 1.抗炎作用:蓍草總酸流浸膏 3.75g/kg給大鼠口服,顯著抑制蛋清性足腫脹??偹?.5g/kg給大鼠口服,連續(xù)7天,對棉球肉芽腫形成的抑制作用不明顯。去腎上腺大鼠抗蛋清性足腫實驗表明,總酸抗炎作用不是通過垂體-腎上腺系統(tǒng)表現(xiàn)的??偹釋η谐I上腺未成年大鼠存活時間也無明顯影響。從總酸中分離出琥珀酸、延胡索酸和α-呋喃甲酸。分別給小鼠皮下注射1/4半數(shù)致死量劑量的上述各酸,以及安全劑量(本實驗為2.160g/kg)的烏頭酸,均顯著抑制巴豆油誘發(fā)的耳郭腫脹,延胡索酸與烏頭酸作用較弱。4種有機(jī)酸皮下注射,對大鼠酵母性足腫脹也有抑制作用,其中琥珀酸與α-呋喃甲酸作用較好。琥珀酸1.225g/kg、0.613g/kg,烏頭酸2.000g/kg皮下注射,均顯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。烏頭酸3.000g/ kg、α-呋喃甲酸0.250g/kg、琥珀酸1.225g/kg皮下注射,均可顯著降低組胺誘導(dǎo)的大鼠毛細(xì)血管通透性升高。
2.解熱、鎮(zhèn)痛:琥珀酸1.00g/kg、延胡索酸0.50g/kg和烏頭酸1.00g/kg分別給家兔皮下注射,在注射傷寒、副傷寒甲、乙菌苗后2或3小時,有明顯的退熱作用。 小鼠口服總酸5.0g/kg,顯著抑制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(yīng)。小鼠分別皮下注射琥珀酸1.225g/kg、延胡索酸0.838g/kg、α-呋喃酸0.156g/kg,也均可顯著抑制醋酸所致扭體反應(yīng)。但上述各酸和烏頭酸時熱板法所致小鼠疼痛反應(yīng)均無鎮(zhèn)痛作用。 小鼠口服總酸5.0g/kg,l小時后小鼠活動減少,安靜嗜睡,并使閾卜劑量戊巴比妥納致睡眠小鼠數(shù)目增加。琥珀酸等4種有機(jī)酸,也有協(xié)同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致小鼠睡眠作用。
3.抗菌作用:10%鮮草醇溶性部分用平板紙片法,可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鏈球菌、大腸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。據(jù)報道,蓍草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成分,主要含于其酸性乙醇提取物及酸性乙酸乙酯提取物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