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鐘連翹(為連翹與金鐘花的結合種)。主要分布于我國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貴州、四川等地,尤以長江流域一代栽培較為普遍??勺髑鍩峤舛居?。
落葉灌木,高可達3米,全株除花萼裂片邊緣具睫毛外,其余均無毛。枝棕褐色或紅棕色,直立,小枝綠色或黃綠色,呈四棱形,皮孔明顯,具片狀髓。葉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,或倒卵狀長橢圓形,長3.5-15厘米,寬1-4厘米,先端銳尖,基部楔形,通常上半部具不規(guī) 則銳鋸齒或粗鋸齒,稀近全緣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,兩面無毛,中脈和側脈在上面凹 入,下面凸起;葉柄長6-12毫米?;?-3(-4)朵著生于葉腋,先于葉開放;花梗長3-7毫米;花萼長3.5-5毫米,裂片綠色,卵形、寬卵形或寬長圓形,長2-4毫米,具睫毛;花冠深黃色,長1.1-2.5厘米,花冠管長5-6毫米,裂片狹長圓形至長圓形,長0.6-1.8厘米,寬3-8毫米,內(nèi)面基部具桔黃色條紋,反卷;在雄蕊長3.5-5毫米花中,雌蕊長5.5-7毫米,在雄蕊長6-7毫米的花中,雌蕊長約3毫米。果卵形或寬卵形,長1-1.5厘米,寬0.6-1厘米,基部稍圓,先端喙狀漸尖,具皮孔;果梗長3-7毫米?;ㄆ?-4月,果期8-11月。
落葉灌木。株高可達三米。莖叢生,枝直立,拱形下垂,小枝黃綠色,微有四棱狀,髓心薄片狀。單葉對生,橢圓形至披針形,稀倒卵狀矩圓形,長3.5-11厘米,寬1-3厘米,無毛,先端銳尖,基部楔形,中部以上有鋸齒,中脈及支脈在葉面上凹入,在葉背隆起?;ㄆ?~4月,先葉開放,深黃色,1~3朵腋生。蒴果卵球形,先端嘴狀。枝中有片狀髓
一、忌施肥。盛夏高溫,葉面失水較快,此時施肥可使樁體細胞濃度小于外界環(huán)境濃度,導致植物細胞水分反向土壤流動,樁體因肥害失水而死。但可以噴灑新高脂膜保護液防水分蒸發(fā)。
二、忌干旱。想起來澆水,想不起來就不澆水,有時一連幾天不管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葉片萎蔫,才迅速補水,葉面便恢復正常,這是樁體適應環(huán)境的一種反應,但長期如此,過強的蒸騰作用終究會使樁體大“病”難愈,脫水而死。
三、忌水漬。當環(huán)境溫度超過二十八度時,應對盆景進行蔽蔭保護,否則,樁體從土壤中獲取的水量遠遠低于因蒸騰作用而失去水量,輕則葉緣灼傷、焦枯,重則樁體被日灼重創(chuàng)而死。
四、忌驟蔭。通常情況下,為避免高溫傷害,在環(huán)境溫度超過樁體忍受最高溫度時,應將盆景移向光照較弱的相對低溫區(qū)以利樁體生長,但如驟然將其移入室內(nèi)或沒有光照的低溫區(qū),過不了幾天,葉片就會自然脫落,樁體也會迅速萎縮而死。
五、忌午浴。炎夏中午不可向光照下的樁體噴水或向盆中澆水,這種“寵愛”方式會使盆景溫度突然低于環(huán)境溫度而傷及樁體。
采用用扦插、壓條、分株、播種繁殖,以扦插為主。硬枝或嫩枝扦插均可,于節(jié)處剪下,插后易于生根。
金鐘花又名黃金條、迎春條、細葉連翹,系木犀科連翹屬落葉灌木?;ㄆ?月下旬至4月上旬,先葉開放或花葉同放,花色金黃。
金鐘花分布于我國江蘇、福建、湖北、四川等地,多生長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溝谷、林緣與灌木叢中。喜光照,又耐半陰;還耐熱、耐寒耐旱、耐濕;在溫暖濕潤、背風面陽處,生長良好。在黃河以南地區(qū)夏季不需遮蔭,冬季無需入室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盆栽要求疏松肥沃,排水良好的沙質土。澆水春秋二季1日至2日澆1次,夏季每日1次至2次,冬季見土面干時再澆。地植冬末春初應保持土壤濕潤,以促進花芽膨大與開花。
盆栽每半月施1次稀薄液肥,孕蕾期增施1次至2次磷鉀肥,可使花大色艷。地植于冬春開溝施1次有機肥即可。每年花后剪去枯枝、弱枝、過密枝,短截徒長枝,使之通風透光,保持優(yōu)美株形。只要注意改善栽培條件,加強科學管理,一般不會發(fā)生病蟲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