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在印度、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、香港、澳門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、廣東等地
形態(tài)特征:
大灌木,高1.5-3米;莖、小枝、葉柄、花梗及花萼均被平展的長粗毛,毛基部膨大。葉片堅紙質,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,頂端長漸尖或漸尖,基部鈍或圓形,長8一15(-22)厘米,寬2.5-8(-8)厘米,全緣,基出脈5,兩面被藏于表皮下的糙伏毛,通常僅毛尖端露出,背面脈上被基部膨大的疏糙伏毛;葉柄長1.5-2.5(-4)厘米。傘房花序,頂生,常僅有花1朵,有時3(-5)朵;花萼管長1-2厘米,裂片5(-7),三角形至三角狀披針形,長約1.2厘米;花瓣粉紅色或紫紅色,寬倒卵形,上部略偏斜,長3-5厘米;雄蕊5長5短,長者花藥長1.3厘米,藥隔基部延伸長達1.3厘米,短者花藥長9毫米,基部具2小瘤,藥隔不伸延;子房密被剛毛。果杯狀球形,胎座肉質多汁,為宿存萼所包,宿存萼密被紅色長硬毛,長1.5-2.2厘米,直徑1.5-2厘米?;ā⒐谕ǔ?-10月,甚至全年。 分布于廣西、廣東;印度、馬來亞至印度尼西亞亦有。生于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區(qū),常見于坡腳、溝邊陽光充足而濕潤的草叢或矮灌叢中。 果可食。根、葉可藥用;根有收斂止血,消食止痢的作用,用于水瀉便血,婦女血崩,止血止痛;葉搗爛外敷有拔毒生肌止血的作用,用于刀傷跌打,接骨,瘡癤,毛蟲蜇傷等
生長習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