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西藏西部(札達(dá)、革吉、普蘭、日土、阿里、岡仁波齊),克什米爾、巴基斯坦、阿富汗,至中亞各國均有分布
形態(tài)特征:
多年生叢生草本,高20-40厘米,葉軸、葉和苞片邊緣具透明的小瘤狀突起。主根粗大,扭曲,約長20-30厘米,粗1-2厘米,具單頭或多頭的根莖。根莖長3-5厘米,上部具葉柄殘基。莖約2-4條,發(fā)自基生葉腋,具棱,疏具2-3葉,上部常分枝?;~約高達(dá)莖的2/3;葉柄約與葉等長,基部具膜質(zhì)寬展的邊緣,消失在近葉柄的中部;葉片長圓形,二回羽狀全裂;一回羽片具短柄,寬卵形,二至一回羽狀深裂,末回裂片披針形或倒卵形,長5-18毫米,寬3-5毫米。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,但通常為一回羽狀全裂。花序總狀,長約3-7厘米,多花,密集。苞片長于花梗,下部的羽狀分裂,上部的披針形,全緣。下部花梗長約1厘米。萼片小,具流蘇狀齒?;咙S色,外花瓣龍骨突起部位棕褐色,斜伸至近平展。外花瓣具高而伸出頂端的雞冠。上花瓣長2-2.2厘米,漸尖;距圓筒形,近直,約與瓣片等長;蜜腺體約貫穿距長的1/2。下花瓣基部多少呈淺囊狀。內(nèi)花瓣匙形,具雞冠狀突起;爪較短狹。雄蕊束披針形,具3縱脈。子房卵圓形,約與花柱等長;柱頭扁四方形,前端微凹,具2短柱狀突起,兩側(cè)基部下延。蒴果下垂,狹橢圓形,約長1厘米,寬3毫米,具2列種子。種子腎形,黑亮。
生長習(xí)性:
生于海拔4000-5400米的流石灘或河灘礫石地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