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1. 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 2. 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廣東等地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植株高大,具稍肉質(zhì)的纖維根。葉紙質(zhì),最基部的苞片狀,向上漸大而長,呈帶狀,至花葶上的又較小,呈寬條狀披針形,長15-38厘米,寬1-1.5厘米,先端急尖,有鈍頭,上部的苞片狀,披針形,先端鈍,長2.5-11厘米,寬6-7毫米,有緣毛?;ㄝ愀呒s40厘米,上部密生粘性的毛;總狀花序長達(dá)9厘米,疏生多數(shù)花;苞片披針形,長0.6-1.8厘米,寬33.5毫米,先端鈍,位于花梗的上端,長7-13毫米,略長于花,有緣毛;小苞片條形,有粘性的毛,包藏于苞片之內(nèi);花梗短,長2-3毫米,較粗,密生粘性毛;花被壇狀,較大,外面密生粘性毛,內(nèi)面無毛,長9-10毫米,寬6-7毫米,頂端6淺裂,裂片三角狀卵圓形,長2.5-2.8毫米,寬1.5毫米,先端鈍;雄蕊著生于花被筒上,花絲短,花藥矩圓形,長于花絲;子房寬卵形,花柱長2毫米,柱頭為不明顯的3裂?;ㄆ?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1. 生于低山地陽光充足的空曠草地上或山坡、灌叢邊緣。 2. 生于林下灌木叢中、山坡、草地。
繁殖培育:
1. 氣候土壤:應(yīng)性較強(qiáng),能耐旱、耐瘠。一般土地均可栽種,但以疏松、排水良好的黃泥夾砂土較好。 2. 種植:種子繁殖,四川地區(qū)在9-10月播種。在整好的地上開1.3m寬的畦,按行株距各22-26cm開穴,深約7cm,施人畜糞水后,每畝用種子5兩,與草木灰、人畜糞水拌勻,撒到穴內(nèi)。 3. 出齊后,施提苗肥1次。苗高7cm時(shí),要除草、勻苗、補(bǔ)苗,每穴留苗4-5株,并再追肥1次。以后每年每季中耕除草、追肥1次。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,可適當(dāng)施用氮素化肥。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