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 商人 設計 園藝 景觀 供應庫 求購庫 產品庫 黃頁 會展 園林論壇 植物庫 圖書 搜索 傳媒 建站
工程 古建 資材 氣象 植保 招投標 網交會 產品報價 人才 園林通典 服務指南 論文 法規(guī) 調查 RSS
蒙古韭
種  名:蒙古韭
學   名:Allium mongolicum Regel
別   名:
科:百合科     屬:蔥屬
同種植物圖片

產地分布:
    產呼倫貝爾盟西部、錫林郭勒盟、烏蘭察布盟、巴彥淖爾盟、伊克昭盟、阿拉善盟。分布于遼寧(西部)、陜西(北部)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,蘇聯(東西伯利亞)、蒙古也有。

形態(tài)特征:
    生于荒漠草原及荒漠地帶的砂地和干早山坡。早生植物。鱗莖數枚緊密叢生,圓柱狀;鱗莖外皮灰褐色,撕裂成松散的纖維狀。葉半圓柱狀至圓柱狀,粗0.5-1.5毫米,短于花草。花草圓柱狀,高10-35厘米,近基部被葉鞘;總苞單側開裂,膜質,宿存;傘形花序半球狀至球狀,通常具多而密集的花,小花梗近等長,長0.5-1.5厘米,基部無小苞片;花較大,淡紅色至紫紅色,花被片卵狀矩圓形,先端鈍圓,外輪的長6毫米,寬8毫米,內輪的長8毫米,寬4毫米;花絲近等長,長約為花被片的2/3,基部合生并與花被片貼生,外輪者錐形,內輪的基部約1/2擴大成狹卵形;子房卵狀球形,花柱長于子房,但不伸出花被外。

生長習性:
    蒙古韭是典型的早生植物,主要分布在荒漠化草原和荒漠上,以及干草原區(qū)的西部,降水量一般在150—400毫米之間。喜沙質或地表覆沙的土壤,不耐鹽堿,一般分布不上升到山地。也很少出現在降水量低于50毫米以下的極端荒漠地區(qū)。在荒漠草原帶,蒙古韭經常參與多種小針茅(戈壁針茅、沙生針茅、短花針茅等)組成的草場,成為伴生種。只有在沙質土壤,又有周期性雨水補給的環(huán)境下,才能見到小片的蒙古韭草場。在荒漠帶,蒙古韭沙生習性更加明顯,幾乎是有規(guī)律地出現在薄層沙地和覆沙戈壁上,多數呈零星分布;荒漠中的蒙古韭植叢比較粗壯。古韭的物侯期發(fā)育與當年降水遲早密切相關,在內蒙古西部一般5月上旬開始長出新葉,7月上旬進入花期,花期可延續(xù)到8月中旬,花后進入果期,果期是7月中旬至9月上 旬。果后,葉片枯萎,在降霜前,地上部枯黃。

繁殖培育:
    

園林用途:
    葉及花可食用。地上部分入蒙名,能開胃、消食、殺蟲,主治消化不良、不思飲食、禿瘡、青腿病等。   各種牲畜均喜食,為一優(yōu)等飼用植物。

病蟲害防治

同科植物圖片
我要補充
內容:
供應商列表
暫無求購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