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廣西扶綏縣
形態(tài)特征:
灌木,高約2米;小枝纖細,幼枝及葉柄微被毛。葉干后灰綠色,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5.5-15厘米,寬4-4.5厘米,先端漸尖或為尾狀,尾長5-10毫米,基部楔形或微鈍,全緣,兩面無毛或疏被柔毛,背面和邊緣被鉤狀刺毛,側脈6-10對,基生葉脈很短;葉柄長3-7毫米,散生短柔毛;托葉膜質,披針形。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,圓錐狀橢圓形,長1-1.2厘米,直徑0.8-1厘米,下部收縮為短柄,無石細胞,口部苞片直立,紅色,基生苞片三,卵狀三角形,總梗長5毫米;雄花生于榕果近口部或散生,具柄,花被片4,倒披形,雄蕊2;癭花極多數,生于雄花之下,具梗,花被片4,卵狀披針形,子房近球形,具短柄,花柱側生,短,柱頭漏斗狀。果期6月。
生長習性:
生于海拔300米水邊、山谷陰處或林中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