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國內分布:云南西北部(大理點蒼山)
形態(tài)特征:
多年生草本,干時變黑,高8-15厘米。根莖短,向下發(fā)出多條側根,線形,長者可達10厘米,徑約達3毫米,有時微肉質增粗,結維狀須根多數。莖常2-3條,多傾斜上升,不分枝,中空,草質,稍有稜角,多少有毛并有毛線,基部有披針形膜質鱗片。葉基出者具長柄,柄長約3厘米,扁平,沿中肋有狹翅,中肋被短柔毛,緣有多細胞長毛,葉片卵狀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,長約40毫米,寬約13毫米,上面疏被長短不等之毛,背面沿中肋密被長毛,碎冰紋網脈清晰,網眼中的葉面凸起,羽狀淺裂至深裂,裂片每邊約6-11枚,尖頭或純頭,緣有淺圓齒,齒常反卷,莖生葉互生,有時假對生,較短而寬,長約35毫米,寬約15毫米,柄亦較短??偁罨ㄐ蝽斏?,仲長,上部之花較密,下部者較疏,但亦不遠距,開花順序顯然離心;苞片下部者與葉相似,上部者約與萼等長,線形,有鋸齒;花梗纖細,下部者長10毫米,被短柔毛,向上漸短;萼圓筒狀鐘形,長約10-11毫米,膜質,前方略開裂,密被淺色多細胞短毛,主脈5條,次脈5-7條,稍較細,均不高凸,無網脈,齒5枚,質較厚,約等萼筒的半長或稍多,后方1枚較小,其余4枚相等,5枚均有長柄而頂部膨大有齒,齒常反鄭;花冠紅色,長約25毫米,管伸直,長約16毫米,外面有疏短毛,上部稍膨大,盔直立部分長約5毫米,頂端約以60°角向前上方轉折成為舍有雄蕊部分,長約7毫米,并不膨大,前方急細成直指向前的圓錐狀喙,長約5毫米,端2淺裂,下唇長約13毫米,寬約12毫米,基部寬楔形狹縮為闊柄狀,前端淺3裂,緣無毛而有嚙痕狀細齒,中裂寬卵形,微凸出,長約6毫米,寬約相等,基部亞心臟形而無柄,側裂斜倒卵形,脈紋僅稍稍指向外方,長9毫米,寬6毫米;雄蕊著生于花管中部,前方1對花絲有毛;柱頭稍伸出于喙端。蒴果未見。
生長習性:
生于海拔4,000米的地方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