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國內分布:產黑龍江(黑河以東)、吉林(長春、九臺以東)、遼寧、山西(五臺山)、河北(易縣以北)、山東(昆侖山)
國外分布:朝鮮、日本、蘇聯遠東地區(qū)
形態(tài)特征:
多年生草本,有白色乳汁;根胡蘿卜形,該種與長白沙參關系極近,以至于常被混同,區(qū)別為該種的葉全部輪生,極少稍錯開的,葉片常菱狀卵形至菱狀圓形,頂端急尖至鈍,極少短漸尖的,邊緣具鋸齒,齒不內彎;花序常為寬金字塔狀,花序分枝長而幾乎平展,少見少花而為狹金字塔狀的,分枝部分輪生或全部輪生;花萼筒部圓錐狀,基部急尖,最寬處在頂部,裂片橢圓狀披針形,長5-8毫米,寬可達3毫米,干時黃灰色;花盤細長,長1.8-2.5毫米,超過寬度。其中以花盤的長度和形狀以及花序最穩(wěn)定。莖有時被細長硬毛,花序軸被毛者較少。葉長和寬可達6.5厘米?;ㄖ6嗌偕斐龌ü??;ㄋ{色、藍紫色,極少近白色?;ㄆ?-8月。
生長習性:
生林下、灌叢中和草地中。喜溫暖或涼爽氣候,耐寒,雖耐干旱,但在生長期中也需要適量水分,幼苗時期,干旱往往引起死苗。以土層深厚肥沃、富含腐殖質、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。
在東北見于海拔500米以下,在河北,則可見于高達1600米的地方。
繁殖培育:
種子繁殖:分春播與冬播,北方春播4月,冬播在1月上凍以前。整地施足基肥,每1h㎡施堆肥或廄肥4500-60000公斤。整地后,作畦寬1米,按行距40厘米開淺溝,把種子均勻撒入溝內,覆土1-1.5厘米,稍鎮(zhèn)壓,澆水,并經常保持土壤濕潤,春播種子約兩星期后出苗。冬播種子第2年春季出苗。
田間管理: 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、松土,苗高3厘米左右間苗1次,高10-15厘米時定苗,每隔10-15厘米,留壯苗1棵。為防止倒伏,在生長期間,可結合施肥進行培土壅根。追肥,苗期需勤施薄肥,保持幼苗健壯,以后除每年植枯萎后和出苗前,各追肥1次外,還需在5、7、9月各肥1次,以人畜糞為主,在植株高45cm時,及時打頂,控制植株高度,減少養(yǎng)分消耗,有利根部生長。
病蟲害防治:病害有根腐病,可用退菌特50%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。褐斑病可用代森鋅65%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,蟲害有蚜蟲、地老虎等為害。
采收和儲藏:播種后2-3年采收,秋季挖取根部,除去莖葉及須根,洗凈泥土,乘新鮮時用竹片刮去外皮,切片,曬干。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