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黑龍江和吉林。模式標(biāo)本產(chǎn)吉林牡丹江支流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多年行草本,高70-100厘米。主根不明顯,須根發(fā)達(dá),黑褐色。莖單一,自基部分枝,直徑3-4毫米,表面有粗棱條,莖上部略呈之字形彎曲,并再分枝?;~和莖下部的葉披針形或狹橢圓形,近革質(zhì);表面鮮綠色,背面帶藍(lán)灰色,長15-20厘米,寬1.6-25毫米,頂端漸尖或略圓有硬尖頭,中部以下漸收縮成長而寬扁平的葉柄,抱莖,脈7-9,近弧形,向葉背明顯突出;莖中部的葉一般較寬,廣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,長8-14厘米,中部最寬處1.5-3.5毫米,頂端急尖或近圓形,基部楔形或廣楔形,有短柄或無柄,脈7-9;莖上部葉較小,橢圓形,有時稍呈鐮刀形,頂端漸尖或圓。傘形花序頗多,頂生花序比側(cè)生的大得多,直徑1.5-5厘米,無總苞或有1-3片,披針形或線形,平展,長1-7毫米,寬0.5-2毫米,頂端銳尖,1-3脈;傘輻4-13,不等長,長0.6-4毫米,較展開;小總 苞片5,狹披針形,等大,長25-35毫米,寬0.5-1毫米,頂端銳尖,3脈,比小傘形花序略短或近等長;小傘形花序直徑5-10毫米,花6-14,花柄長2-3毫米;瓣鮮黃色,扁圓形,質(zhì)厚,舌片頂端2淺裂;花柱基淡黃色,厚。果褐色,短橢圓形,上部平截,長2.8-3.2毫米,闊2-2.2毫米,油管在幼果時很清楚,棱槽中5;很少4,合生面6-8,但至成熟后油管數(shù)目即不十分清楚,有的已消失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生長于海拔230米的闊葉林灌木叢的邊緣,疏散的柞林山坡、草地、石礫質(zhì)土壤中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