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四川西北部、甘肅南部、青海東部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植株高6-15厘米。莖多支叢生,上升,下部常紫色。下部葉鱗片狀,正常葉卵形至圓形,長12-25毫米,寬6-18毫米,頂端圓鈍至急尖,基部楔狀漸狹成短柄,兩面多少被多細胞柔毛或硬毛,下部葉全緣或具圓齒,上部葉邊緣具鈍齒或尖齒。總狀花序多支,側生葉腋,除花冠外,各部被多細胞柔毛,花期近頭狀,花后略伸長,有花數(shù)朵;苞片倒卵狀披針形至寬條形,比花梗長或短;花梗長3-10毫米;花萼裂片4或5枚,如5枚,則后方一枚渺小,其余4枚寬條形至條狀橢圓形,長3-5毫米;花冠藍色或淡紫色,長5-7毫米,筒部短,長0.8-1.8毫米,因而花冠呈輻狀,筒內有一圈柔毛,裂片長卵形至圓形;雄蕊與花冠等長或伸出2毫米。蒴果短,矩圓形或卵圓形,側扁,長3毫米,寬2.5毫米,被長硬毛,花柱長5-7毫米。種子每室數(shù)顆,矩圓形,扁而平滑,長1.2毫米,寬0.8毫米?;ㄆ?-8月。
生長習性:
生海拔3400-4500米的高山多石或多砂山坡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