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 商人 設計 園藝 景觀 供應庫 求購庫 產(chǎn)品庫 黃頁 會展 園林論壇 植物庫 圖書 搜索 傳媒 建站
工程 古建 資材 氣象 植保 招投標 網(wǎng)交會 產(chǎn)品報價 人才 園林通典 服務指南 論文 法規(guī) 調(diào)查 RSS
酸豆
種  名:酸豆
學   名:Tamarindus indica
別   名:羅望子、酸角、酸子、印度棗、泰國甜角、酸梅樹
科:蝶形花科     屬:酸豆屬
同種植物圖片

產(chǎn)地分布:
    酸角原產(chǎn)熱帶非洲,后經(jīng)蘇丹引入印度繁衍栽植,生長非常適宜,以致人們誤認為酸角是印度土生土長的植物。后來酸角由亞洲南部傳播到波斯、阿拉伯國家和歐洲等地。 公元前4世紀酸角曾一度風靡古埃及和希臘。在世界上所有的熱帶果樹中,酸角分布最為廣泛,除南極洲外,其它各大洲均有分布。 亞州分布情況 亞洲是世界酸角的主要出產(chǎn)區(qū)。印度、斯里蘭卡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,主要生長于熱量條件好、降雨少、海拔不超過1500米的旱坡地。 其中印度、菲律賓、泰國有成片果園,且產(chǎn)量都十分可觀,僅印度年產(chǎn)果莢達27.5萬噸,菲律賓每年出口價值8萬美元的酸角,泰國著名的甜酸角和酸酸角每年也大量出口創(chuàng)匯。 美洲分布情況 在美洲,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許多國家及美國的干熱地區(qū),墨西哥栽培面積在本洲最大,達4443公頃。美國主要分布于夏威夷、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南段、墨西哥灣沿岸和佛羅里達州,有著名的邁尼勒甜酸角。在危地馬拉,集中分布于墨塔瓜干熱峽谷,且這里還生長有大片的野生酸角樹。 非洲分布情況 在非洲,酸角主要分布于埃及、埃塞俄比亞、南非、萊索托、肯尼亞、尼日利亞、喀麥隆、蘇丹等國家的低海拔荒坡旱地和沙漠。南非、埃塞俄比亞數(shù)量相對較多。 歐洲分布情況 在歐洲,酸角主要分布于葡萄牙、西班牙、法國、意大利、希臘等國家海拔1000米以下的近海坡地、荒山斜坡。一些家庭也喜歡種植酸角來美化庭院。 大洋洲分布情況 在大洋洲,酸角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、斐濟等國。 在我國分布情況 酸角在我國主要分布于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等省區(qū)的南部及海南、臺灣,海拔不越過1400米的旱坡荒地、干熱河谷、庭院四旁和濱海。絕大部分處于野生和半野生狀態(tài),面積估算不到830公頃。 長期以來,由于熱區(qū)龍眼、荔枝、芒果、菠蘿、咖啡、橡膠、椰子等經(jīng)濟作物與酸角的比較利益差距大,因而酸角果樹的保護與發(fā)展被人們忽視。特別是受過去極左思想的影響,大量老酸角樹遭到砍伐,資源毀壞嚴重。 酸角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、怒江、元江干熱河谷及西雙版納一帶,海拔50—1350米的熱量好的地方,自然生長有版納甜型和普通酸型兩個類型。 其中川滇兩省境內(nèi)的金沙江干熱河谷是我國酸角的主要產(chǎn)區(qū),年產(chǎn)酸角100噸,單產(chǎn)、品質(zhì)、風味都優(yōu)于省內(nèi)其它地區(qū)。 20世紀70年代中期,酸角曾在廣州交易會上引起國外客商注意和詢購,可惜當時限于條件未能及時開拓出口。隨著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和人們對酸角的更進一步認識和開發(fā),酸角已在國內(nèi)外市場嶄露頭角,大放異彩。 酸豆原產(chǎn)于非洲,現(xiàn)各熱帶地均有栽培。酸角在我國主要分布于云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等省區(qū)的南部及海南、臺灣也有分布。在海南,其主要分布在南部如三亞、陵水、樂東以及昌江和儋州交界地帶(即珠碧江兩岸)等地分布較多,北部、中部相對較少,云南被稱為“酸角之鄉(xiāng)”。 世界酸角的主要出產(chǎn)區(qū)是亞洲,印度、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,主要生長于熱量條件好、降雨少、海拔不超過1500米的旱坡地。在美洲,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許多國家及美國的干熱地區(qū)。

形態(tài)特征:
    酸豆(酸角) (Tamarindus indica Linn):酸角又稱酸豆、羅望子、酸梅(海南)、“木罕”(傣語)、甜目坎、通血圖,為蘇木科酸角屬熱帶、亞熱帶常綠大喬木,該屬僅含酸角1種,有兩個類型:甜型和酸型。冬春兩季,天高云淡,風清氣爽,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 ,很容易見到一種當?shù)厝藗兲貏e喜愛的果樹——酸角,常綠喬木,高6~25m,胸徑可達1.6m。樹皮暗灰色,成片狀開裂。小枝具短絨毛;皮多孔,褐色。羽狀復葉互生,小葉對生。圓錐花序頂生或總狀花序腋生;木有硬心臟,暗紅色,圓形嫩黃色。 花 兩性花,花萼筒狀螺形,先端4裂;花瓣5,上面3片發(fā)達,黃色有紫紅色條紋,下面3片退化成鱗片狀,雄蕊3,花絲中部以下合生,其余的3~5枚退化成刺毛狀;雌蕊子房有柄。 莢果肥厚長直或微彎,圓筒形,長7~20cm、寬2~3cm,外果皮褐色,薄而脆,硬殼質(zhì);中果皮厚,肉質(zhì),可食;果熟時紅棕色,味酸;故名“酸角”。種子黃褐色,3~10粒,近長方形,深紅色光亮,包藏于厚黏質(zhì)狀的中果皮內(nèi)?;ㄆ?~6月,果期8~12月。 酸角花 它樹身高大,樹干粗糙,枝葉扶疏,枝頭掛著一串串、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長5—12厘米、寬1.5厘米莢果。一般一個莢果里有2—6顆果實?;橐干目偁罨ㄐ蚧蝽斏膱A錐花序;萼筒陀螺形,裂片4,披針形; 酸豆樹 常綠喬木,高6-25m。樹皮暗灰色,成不規(guī)則裂開。偶數(shù)羽狀復葉,互生;葉柄短而粗壯;小葉14-40,葉片長圓形,長1-2.4cm,寬4-9mm,先端鈍或微凹,基部近圓形,偏斜,兩面無毛,全緣。胚珠多數(shù)。 莢果肥厚肉質(zhì),圓筒形,直或微彎,灰褐色,長3-6cm,寬約2cm,果實熟時紅棕色,味酸。種子3-10顆,近長方形,紅褐色,有光澤?;ㄆ?-8月,果期8-12月至翌年4月。酸角常綠喬木,高6-20m。樹皮暗灰色,成不規(guī)則裂開。偶數(shù)羽狀復葉,互生;葉柄短而粗壯;小葉14-40,葉片長圓形,長1-2.4cm,寬4-9mm,先端鈍或微凹,基部近圓形,偏斜,兩面無毛,全緣。 酸豆果 莢果肥厚肉質(zhì),圓筒形,直或微彎,灰褐色,長3-6cm,寬約2cm,果實熟時紅棕色,味酸。種子3-10顆,近長方形,紅褐色,有光澤?;ㄆ?-8月,果期7-12月至翌年5月。 果肉味酸甜,可生食或熟食,或作蜜餞或制成各種調(diào)味醬及泡菜;果汁加糖水是很好的清涼飲料;種仁榨取的油可供食用。果實入藥,為清涼緩下劑,有驅(qū)風和抗壞血病之功效。此外,葉、花、果實均含有一種酸性物質(zhì),與其他含有染料的花混合,可作染料。 性狀鑒別 果實長圓形,長3-6cm,直徑約2cm。 表面深褐色,果皮較厚,質(zhì)堅硬,內(nèi)含種子3-10枚。種子條圓形或近圓形,表面紅褐色,平滑有光澤。氣微,味酸。 酸豆樹可以長到20米高,在沒有干季的地區(qū)可以保持四季常綠。酸豆木有硬質(zhì)的黑紅色的心材和軟質(zhì)黃色的白色的邊材。酸豆的葉子是偶數(shù)羽狀復葉,包括10-40個小葉。酸豆的花是總狀花序,呈黃橙色。果實是褐色的豆角似的莢果,其中有軟的果肉和許多硬皮的種子。劃破種皮有助于萌發(fā)。

生長習性:
    酸豆最適宜在溫度高、日照長、氣候干燥、干濕季節(jié)分明的地區(qū)生長。 正常生長發(fā)育、開花結(jié)果需要在日平均溫10℃以上,年積溫7500℃左右,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下和日照時數(shù)在2200小時以上的環(huán)境條件下進行。 對土壤條件要求不是很嚴,在質(zhì)地疏松、較肥沃的南亞熱帶紅壤、磚紅壤和沖積沙質(zhì)土壤均能生長發(fā)育良好,而在粘土和瘠薄土壤上生長發(fā)育較差。 生命力強,四季常綠,樹型優(yōu)美,是較好的防風林防沙林,利用價值大。 個性:堅韌、從容、挺拔、俊秀。 樹體巨大,樹冠呈球型,枝葉濃密,樹姿宏麗,耐旱抗風壽命長,是優(yōu)良的庭院和街道綠化樹種,還可作草坪孤立風景樹。

繁殖培育:
    栽培技術 采種 采下成熟莢果,去其果肉取出種子,洗凈后稍曬干,然后播種或貯藏。種子干時堅硬,頗耐貯藏,純度高,每公斤約有1500~1700粒,發(fā)芽率95%左右。 育苗與造林 2~3月育苗。播種前用溫水浸種1~2天,待種子膨脹后,條播或點播,播后5天左右開始發(fā)芽,20天以后芽基本出齊。幼苗出土后最初幾天生長迅速,1個月后平均高可達15~20厘米,根深達10厘米以上,根幅5厘米×5厘米,在這期間幼苗宜稍加蔭蔽。5~6個月后苗高達50厘米,可在8~9月移苗,翌年雨季定植較好,春季換葉時也可定植。還可在雨季開始后進行直播造林,每塘放2~3粒種子,出芽率高達95%,1個月后小苗高5~13厘米,但后期直播苗木比苗圃苗生長慢。由于牲畜喜歡吃它的葉子,造林后要加強管理。 育苗 由于酸豆實生苗繁殖的后代變異性不大,能保留母株的優(yōu)良特性,因此在育苗時應選擇品質(zhì)好、結(jié)果多的優(yōu)良母株采集成熟果實,除去果皮和果肉,取出種子,洗凈、晾干保存。待秋季或春季時播種(穴播、條播均可)在預先準備好的土壤肥沃、灌溉方便的苗床上,然后覆蓋2~3厘米沙或細土,再蓋上松針或禾草。注意保持土壤濕潤,光照強時還要遮蔭。在種子萌發(fā)幼苗長至高6厘米時,移人育苗袋內(nèi)或繼續(xù)留在苗床中生長。播種前若事先用25~30℃的溫水浸泡種子5~6小時,更有助于萌發(fā)。 移栽 移栽最好選在春季發(fā)芽前開始進行,移栽時要施足基肥,特別是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,窩穴要挖大些深些,并施足有機肥,將有利于促進根系的迅速擴展和地上部分的生長。 管理 移栽成活后,要注意加強管理,施一些氮肥和有機肥,以促進植株生長。 酸豆耐高溫,喜光照,光照充足時,結(jié)果多、品質(zhì)好;相反,過蔭則結(jié)果少、品質(zhì)差。因此,每年都要對植株的陡長枝、枯死枝、密集枝條進行修剪、整形,保證枝葉的通風透光,促進萌發(fā)新枝,避免出現(xiàn)大小年,以利穩(wěn)產(chǎn)、高產(chǎn)和提高品質(zhì)。修剪應在春末采果之后,春芽萌發(fā)之前進行。 預先斷根技術 采用 “預先斷根”法可有效提高成齡酸豆的移植成活率 通過預先截斷側(cè)根, 保留主根, 利用根系的再生能力, 在酸豆側(cè)根傷口形成愈傷組織,進而產(chǎn)生大量的吸收根, 而保留的主根在側(cè)根截斷后仍有一定的吸收能力, 有利于新根的發(fā)生。因此, 經(jīng)過 5-6 個月的養(yǎng)根, 在移植時已經(jīng)具有較多的吸收根, 移植后能保持較強的吸收能力, 有利于盡快建立新的水分平衡, 從而有效提高移植成活率。 嫁接技術 嫁接時期和方法 印度學者Awasthi O P等在巴斯達半濕潤氣候地區(qū),酸角嫁接的最佳時間是3—4月,嫁接成活率76.16%~82.15%;Grjazevva進行深入的研究,發(fā)現(xiàn)溫度和相對濕度對酸角接穗發(fā)芽和嫁接成活率的影響較顯著。羅望子自身含有較多的生物堿,在華南地區(qū)氣候較為溫和,羅望子芽又具有早熟性,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嫁接;但由于夏季高溫、秋旱,因此,在春季(3—4月)嫁接成活率較高,建議在華南地區(qū)最好在春季進行嫁接。在嫁接方法方面,印度、泰國、蘇丹等國家已研究和總結(jié)的補片芽接法、嫩枝接法、切接法等嫁接方法,我國李建增等采用劈接法,嫁接成活率達到85%以上。羅望子芽接成活率很低,可能由于羅望子生物堿含量較高,皮層薄、芽體小,削芽及剝皮均不易,因此,嫁接成活率較低。劈接方法嫁接成活率也不理想,而以切接法為好。 加強嫁接后管理 嫁接后加強保濕。在華南地區(qū)秋季育苗由于干旱燥熱,嫁接后接穗裸露,如不采取保濕措施,接穗在一周內(nèi)幾乎全部干枯死亡。用切接法和劈接法,前期基本都能成活,但接穗長到2~3 cm時逐漸枯死,因此接后加強保濕,對嫁接成活至關重要。接穗保濕措施為:一是在嫁接圃內(nèi)要搭遮陽網(wǎng),避免陽光暴曬;二是在接穗及整個接口部位用寬3 cm的薄膜帶緊緊纏繞包裹,封閉保濕;三是接后及時灌水。及時除萌。羅望子萌蘗較多,不定期發(fā)生,一般10~15天除萌一次,否則會影響接穗萌芽和生長。一般在嫁接后15~20天內(nèi),接穗開始萌芽,剛萌芽時不能過早解膜。當芽體膨大,長度伸至約2.5 cm,薄膜束縛萌芽生長較嚴重時,應及時剔破薄膜,使接穗能夠良好生長。等抽生新梢半木質(zhì)化時,解膜除綁。新梢長到10 cm以上時,澆稀薄糞水2~3次促發(fā)新梢,嫁接后保持土壤濕潤,2個月后每月噴施0.2%磷酸二氫鉀2次,并及時清除雜草,至7月中上旬,新梢長20~25 cm時,即可出圃定植??赡苡捎谛乱N,羅望子苗圃內(nèi)基本無病蟲害。

園林用途:
    景觀價值 若對幼樹施以園藝盆景技術,又不失為一種上好的盆景制作材料。 生態(tài)價值 酸豆主根深,側(cè)根擴展,樹體高大,樹冠開張,枝粗壯堅韌不易折斷,抗旱力極強,特別適應于溫度高、光照強的干熱氣候環(huán)境中生長,為燥熱地帶的指示植物。具有很強的抗風擋雨,固土截流,涵養(yǎng)水源,綠化荒山、荒溝的作用,可在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大量種植和發(fā)展。 酸角像一個巨大的寶庫,可以讓不同的人在里面各取所需。作為食品人,則選擇了酸角作為休閑食品和飲料的首選原料。而醫(yī)學界的朋友將它作為一味良藥,在古老的藥方中,在云南各民族的醫(yī)藥典籍中都可尋到它的影子。正如大家所知道的,酸角全身是寶,它的葉子、花、果實、種仁、木料,甚至根,都被人類所利用。而生態(tài)專家們則看到它發(fā)達的根系,茂密的枝葉在防風固沙、水土保持方面的無可比擬的價值。

病蟲害防治

同科植物圖片
我要補充
內(nèi)容:
供應商列表